(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大一新生;情绪;自我调节;研究方案
一、目前总体状态
事情:在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但其实还并不熟悉,有很多未知和不确定的事情,闲散时间增多,大学对于自主学习和自制力的要求都更高,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总喜欢拖延,做事情效率不高,占用休息时间,接下来精神就不好,事情就更不能很好的完成,久而久之,心里会有自责不安的负面情绪,对于很多没有尝试的事情想去做,做之前会怕自己做不好,不太有自信,完成后,如果没有达到预期也会自责,失落,心里有许多复杂矛盾的情绪,常常患得患失,有时会变得比较消极,容易放弃。负面情绪的累积,影响自己,也影响他人。
情绪:自责,焦虑,失落,沮丧,容易烦躁。
原因:对大学生活还没有完全的适应,在高初中阶段主要以学习为主,学校会安排好每天的时间,细化到每个小时,但是大学会有很多空余时间。希望做的更好,磨练和提升自己,但自己对自己信心不足,自制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能力有待提升,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导致恶性循环,自己给自己增添压力,成长总归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面对未知和不如意时,不能摆好心态,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在情绪管理上也有待加强。
二、需调节的情绪
(一)引绪的因素
自制力不够,不能很好的利用和安排课余时间,喜欢拖延,以至于许多事情做不到预期,或是挤压睡眠时间,给自己造成很大身心压力。心理调节能力和抗压能力不够,面对困难不如意,不能即时调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
(二)需调节的情绪表现
自责不安,失落沮丧,消极被动,心里有很多复杂矛盾的情绪,不知所措,出现烦躁等负面情绪。
三、拟调节情绪的方法
(一)自我调节
1、情绪平复
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管理,自我安慰,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可以,提醒自己不要拖延,不断督促自己,但不需要自责,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
2、观念转变
做事提前,不要觉得晚点也可以,或者总是想晚点做好点,不要给自己可以拖延的理由,而应该凡事尽早,做事情注意力更加集中,做事情时刻提醒自己提高效率,以平常心来看待得失,平静的对待成功和失败,更多的去关注过程中自己的收获。
3、行为应对
制定学习计划,自主细化时间表,提前指定好时间安排,时刻提醒自己,做行动派,结果不要太看中,有失落沮丧情绪时,可以做一些运动,参加集体的体育锻炼,听听音乐,转移注意力,使自己能很好的调整,很快恢复积极的情绪状态。积极的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待提升的地方,总结学习生活的经验教训,为下次作指导,遇到困难和挫折第一件事不是沮丧而是好好总结,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好的提升自己。
(二)他人支持
辅导员寻找同学的帮助,互相监督,督促以改正拖延,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找家人朋友倾诉,把不愉快和心里的困惑说出来,听听他人的建议,在交流与沟通中调节情绪。
(三)专业辅导
寻找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帮助,和他们讲自己的困扰和问题,通过老师的分析和指导,有助于情绪调节,同时可以更清晰的找到问题的原因,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老师们可以帮助更好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还可以找心理资询的老师,让专业老师剖析,通过专业辅导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困扰,适当的寻求帮助,可以是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四、拟行动步骤
1.通过对家人的倾诉,辅导员,班主任的分析,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所在,反思总结出来,找到原因,调整情绪,摆好心态。
2.提前制定W习计划时间安排,提前一天安排好第二天要完成的任务,一条一条的罗列出来。
3.每天晚上对当天进行总结,完成的内容一一打勾,清楚的告诉自己都做了些什么,还有哪些没有做,都清楚的提醒自己。
4.给自己加油打气,有想法就立刻去做,不纠结,不犹豫,凡事更加投入。
5.和同学互相监督,提醒你自己不拖延,同学会给自己很多鼓励,消除一些不确定和不勇敢。
一、课题简介
《提高低段待优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课题研究项目于2015年1月经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评审同意立项。
课题负责人:祁敏
课题编号:125ywx2354
二、选题背景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许多家长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子女特别多。再加之本校借读生多为外地民工子女,这些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工作忙碌,无暇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这样导致部分子女形成了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性,他们的基础相对薄弱,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课堂教学节奏,成了课堂上名副其实的"听众",而课堂也成了他们心头的难言之痛,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独立思考和钻研精神了,长此下去,他们就不能很好的接受教育。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在课堂上关注每个孩子,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教好每一个孩子是我们所有教师应尽的职责,实现整体优化也是我们所有一线教育的共同心愿,并且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成份,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学习兴趣降低是待优生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本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理论依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要求课堂是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没有人被无情打击。教师的角色是学生思想与行动的引导者、促进者、沟通者。教师应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加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研究的价值和目标
研究价值:新课改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这些特优生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重视对待优生的关爱与帮扶,唤醒待优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待优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使命。
五、研究内容
关注待优生群体,而不是一个人,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研究,争取找出成功的方法,进行归类,抓典型跟踪研究,解决待优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难题,并形成研究成果。
1、消除待优生的心理疑惧。
班级中的待优生常常主观地认为老师会轻视自己、厌烦自己,甚至会迫害"自己",学生会嘲笑或歧视自己,往往较敏感、有戒心甚至对老师有敌意。为了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我将怀着深厚的感情去主动和他们亲近,想尽一切办法去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到老师是真心地关心帮助他们,从而消除这种疑惧。
2、保护待优生的自尊。
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和别人尊重的情感,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当这些学生做了错事时,老师不能求全责备,也不要大声训斥,而应细致地去开导他们,使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3、发现学生的闪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缺点,而是应戴着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应加倍珍惜,这样使待优生觉得自己也能得到了老师的信任和尊重。这样老师也能博得学生的信任,这些学生也能向好的方向转变。
4、 培养待优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我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他们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到学习上去了,就不会想入非非,而且会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使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待优生的文献材料,视频资料等进行理伦学习。
2、调查问卷法。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对班内待优生进行调查,从而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
3、实验法。通过实验的方法,实施制定课堂实验计划,在实验中观察学生学习兴趣变化,总结规律,构建对策体系。
4、行动研究法。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行动实施,对研究的设想及方案进行完善。
5、个案研究法。有目的地观察几个待优生的课堂听讲、小组交流、完成作业方面的表现,然后寻找原因,找出对策,并做好记录。
6、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七、研究过程 我将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论证阶段(2015年1月)——调查分析、制定方案
1、弄清待优生的涵义。
2、弄清国内外研究待优生课题,目前研究的情况如何?
3、调查摸底,了解待优生的基本情况。
4、选择培养待优生的对象及制定相应计划。
第二阶段:研究开展阶段(2015年2月—2015年5月)——实施阶段
1、进行个人情况分析,家庭情况分析。
2、待优生分类建档。
3、实践探索总结待优生助学策略,对自我教学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4、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
第三阶段:汇总阶段(2015年6月 底)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
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总报告。
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市、区教育局及学校的领导对本次微型课题研究非常重视,给与充分督导。
2、本课题负责人从教以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教学严谨,勇于进取,敢于创新具备课题研究的能力。且现在所带学科班级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研究的对象。
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对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最近在全国正式启动。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许多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九年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在此阶段学生就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使我们课改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根据纲要精神出台的《音乐课程标难》,又在音乐学科范围内做了更具体的要求。强调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的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鉴于我区是这次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本文特选题为“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动和主票观点
(一)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验证性研究
1.验证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实验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适切性,根据实验情况,分年度形成对课程标准的修改建议。
2.检验实验教材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教材改革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3.检验实验教材在试验区的可行性。教材是否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否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教材内容的组织是否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体验、模仿、讨论的建议。
4.实验教材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实验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和社会现实、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认知发展的适切性研究j实验教材主题式的课程体系、语体风格、呈现方式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
(二)教师培训与提高研究
1.培训内容:设置以问题、专题为中心的结构体系。分解为理论与技能、考察与实践、课题研究三大板块。具体内容包括(回)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2)新课程的教与学;(3)新课程与学生发展;(4)新课程与教师教育;(5)新课程与教学评价;(6)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实施与评价;(7)教学方法的新探;(8)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2.培训模式:分解为专题培训、反思实践培训、案例式培训、观摩研讨培训、课题研究培训、导师指导培训、学术沙龙培训、网络交叉培训。
3.培训目的:(l)被培训者对新课程有着思想上的共鸣与理念上的认同;(2)被培训者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得以提高;(3)建立一支热心并胜任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与开发的音乐教师骨干队伍;(4)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改革与课程评价研究
1.评价内容:(1)学生方面: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2)教师方面:评价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
2评价方法:(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3.评价流程:档案纪实、分项积累:发挥特长、强项评价:鼓励为主、综合评定。
(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1.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1)提供必要的音乐教学设施,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2)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拓宽音乐教学容量;(3)加强学科整合,构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2.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3.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三、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创新程度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鼓励探究式学习。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3.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
4.本课题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目的中从四个层面强调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做法。
5.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6.体现了学科功能即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具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功能、有陶冶情操培植学生品质的功能、有健身育心的功能、具有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功能。
7.本课题具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二)理论意义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三)应用价值
1.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音乐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经验,培养和锻炼教师,为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四、确保完成任务的基础、条件、措施
(一)基础
课程改革工作涉及范围很广,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必须由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统一安排。为此,我区成立了由区教委主任、副主任、普教科科长、进修学校校长、各业务部主任以及部分中小学校长组成的课政领导小组。教委主任亲自参与听课、研讨、例会等活动,了解实验工作的进程;同时我们还成立了由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校、基层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作小组,及时反映基层学校的问题,及时与进修学校各部门沟通,及时反馈区教委,共同研讨,商榷解决途径。这种行政、业务、基层三维度组建起来的组织机构,为课改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使我们的课改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二)条件
1.教师提高自我的愿望强烈,参与课改的热情高涨。
2. 有多位一体的组织保证。
3.课题项目负责人是西岗区音乐教研员和科研室人员,小学高级教师,曾在《大连教育》《辽宁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获得过辽宁省优秀音乐教师称号,所写的论文在省、市多次获奖,多次上过国家、省、市、区观摩课,有实际教学经验,指导教师的课在国家、省、市获奖。
(三)措施
1.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我们课改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工作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汇报实验情况,总结出现的问题,确定下一步工作思路,强化了实验过程的监控。
2. 建立课题研究制度。成立由科研室、小教部、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新课程实施研究中心组,定期组织全区范围内的研讨,发挥中心组的辐射作用。
3.建立教研制度。我们改变了过去各校独立教研的方式,采取全区研,分片教研,及时交流,共同研究,切实把握教育改革方向。
4.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每位实验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札记、教材小议、课后小结、教案、教学随想等分期上交教研员,及时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以便对新课程的验证积累实证。
5. 建立经费保障制。区教委设立了“课改”专项经费,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研究程序与预用效果
(一)研究程序
第一周期预定为3年(2001.7~2004.9),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 启动阶段(2001.7~2001.9)
理论意义:“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中学生及幼儿园教育应结合有关内容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环境与发展知识的教育,从小培养环境的初浅知识和简单技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幼儿教育是人接受知识最初的学习活动,幼儿环保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幼儿认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式进行探索,初步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情感。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幼儿环保教育意识的培养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市环保教育的发展,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更充实的切入点。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0月,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发表的《贝尔格莱德》中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公认目标:“促进全世界人类去认识并且关心环境及其有关问题,并促使其个人或集体具有解决当前问题和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
根据环境和环境教育概念的内涵,以及《贝尔格莱德》中提出的环境教育目标之精神。将幼儿园《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目标确立如下。
1.激发幼儿热爱自然,有初步好奇心和环境责任感,并有初步的环境保护的意识;
2.明确要动手动脑去探究身边的环保;
3.寻找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内容.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了我园幼儿环保意识的现状;
2.影响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的主要成因及其分析;
3.探索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的方式;
4.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等途径、方式、方法的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重点是: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方式。
难点是:幼儿环境教育方式的探索。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对象是:2.5—6岁幼儿
范围是:区直机关第三幼儿园小朋友群体。将在本园环境教育质量上综合一般的班级,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班级为实验对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问卷法:对幼儿问卷调查,掌握家长对幼儿实施环保培养程度及其影响,幼儿环保行为发展主要原因。为针对性的设计实施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2.行动研究法:教师对自己采取的教学方法在过程中所进行的设计——探索——反思——探索的过程的实录,老师在活动中成长的过程,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
七、课题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9月——.1月幼儿环保意识状况调查问卷;
a.拟订家长调查问卷方案;
b.准备调查材料,实施调查;
c.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材料和结果
d.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3月——6月
a.实施实验;探索对策,落实实验对象
b.根据方案,实施实验;
c.收集整理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
d.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影响幼儿环保意识形成的原因分析论文等。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9月——.9月
a.总结各班研究成果
b.修改总体研究报告
c.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第四阶段结题、验收
等待结题、验收,准备相关材料。
八、课题成果形式
九、课题组人员分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11-01
中医护理是我国医疗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内容相对较多,也比较分散,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难以掌握。传统教学虽然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较差。创新中医教学方法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基层中西医结合的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中医止血能力,培养学生对学生的认知[1]。为了探讨创新中医教学方法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选取2015年1月~2015年8月在我科室学习的80名实习生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8月在我科室学习的80名实习生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实习生分为两组,实验组40名,男13名,女27名,年龄为(14~18)岁,平均(16.7 0.3)岁;对照组有40名,男8名,女32名,年龄为(15~18)岁,平均(16.4±0.6)岁,两组学生对其教学方案、教学目的等具有知情权,学生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方法如下:对照组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授课内容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的进行。
实验组采用创新中医护理,方法如下:以患者病证为中心,采取贯通法、辨证及辨证及治则,重点讲授中成药、针灸、推拿、拔火罐活艾灸等方法,让学生对中医相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同时,实验组定期开展医疗扶贫体验活动,深入一线基层和农村,将典型病例作为教学的范例,让学生能够从实例中获得更多知识[2]。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知识宣教、沟通能力、心理压力、学习积极性以及患者的信任度等,了解学生的中医知识掌握能力。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予以LSD法两两比较。P
二、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学生知识宣教能力;沟通能力;学生能够承受压力能力;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取得患者信任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P
三、讨论
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本课题在新课改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的基于校本的实践研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兴趣要老师去创设情景,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1.1有利于我校进一步落实体育新课改的理念。
随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全国中小学推广施行,新的体育教育理念逐步被一线体育教师所理解接纳,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应用。为了把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及本质内涵真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将理想化的对未来课堂教学有依据的合理设想,变成现实可行、便于操作、具体化的教学内容,归根揭底还应该在实践中去领会、反思、总结、提升体育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推进我校的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因此原先的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观。以往的体育课以体育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化、运动技能的正规化,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社会主义新人的全面发展成长。
1.2有利于提高我校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实践是衡量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准绳,是沟通理想化的标准与可操作性课堂的桥梁。所以,要真正领会体育新课程标准必须付诸于体育课堂实践。
1.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兴趣是学习巨大的动力。学生如带着深厚的兴趣学习,便会变得积极主动,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想象丰富,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去激发学生兴趣的:
(1)选择适宜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对运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2)创造条件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相对难的项目时,我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体育能力、运动水平、兴趣爱好,依据教材、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教学实际的需要,把学生恰当地分成好几个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
(3)有利于提高我校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在新时期体育教师要适应改革的需要。参与教育科研,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运动技术、技能等,都必须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予以支撑。否则,体力和精力难以得到保证,很容易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更谈不上充电学习提高了。任何一个体育教师要在其岗位上有所成就,练就一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至关重要。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仅是每位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应学习和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扎实、高效地上好体育课最基本的要求。如,体育教师正确的讲解、示范,规范的口令,标准的普通话,漂亮的简笔画,以及管理课堂和驾驭教材的能力等,都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须练就的扎实教学基本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让体育教师娴熟地驾驭体育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及时地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得到有效改善,不仅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还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2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综述
“学导式”教学法是适应时展要求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在启发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的发展创新,是各级各类学科教学的创新方式,是一种愉快而成功的教与学,有广泛适用性,被人们誉为世界五大教学法之一,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令人鼓舞的优越性。目前国内外对“学导式”教学法的研究也比较深入,有许多研究成果可供我们借鉴。
2.1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1989年6月,一个研究小组从“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获得了一笔研究经费,开始改革、实施和评价小学的体育教学。这个研究项目就是SPARK项目(The Sports,Play 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 Programs,SPARK,体育、娱乐和康乐活动的儿童节目。SPARK项目主要由3大板块构成,第一板块是学校体育活动,SPARK立志把学校的体育活动从“温和状态”提高到“活跃状态”,体育活动时间占学校课堂教学时间的50%以上;第二个板块是帮助教师学会成为更有效的教师,这样他们就能够从公共健康的角度教授体育课,改善体育教学的质量,花更少的时间去管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活动,使课堂更开放、更有趣;第三个板块是培养校外体育活动能力与营养饮食习惯的形成。这个项目最大的优势是突出学习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这个项目对本课堂的研究提供了国外先进的思想理念。
学导式教法作为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导式教学方法的模式,学生学在先,教师导在后,教师如果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差异现象,及时把握学生产生的疑难、障碍等作为切入进行指导,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优化教学效果。学导式教学法的特点符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发展要求,它特别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锻炼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导式教学法的实施符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中高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自学与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好,因此“学导式”教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显然具有一定的基础。素质教育不但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为每个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常规的教学模式很难做到名副其实的能力培养,它只有在运动技术方面对学生有一定的提高。学导式教法强调的是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辅助合作,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运动技术的前提下,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为学生今后踏上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这些研究都为我们实施“学导式”教学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但研究的着重点局限于设计学导教学的环节或基本步骤,从而失去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或者“学导”的目标仍然是捕获更多的“鱼”,而不是学会“渔”。
2.2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2.2.1本课题将“学导式”教学法。学导就是体现"先学后教"的方法。学:学生自学,自读、自问、自悟、自得。导:教师为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进行精心设计,尤其是自学提示,点拨的内容、方法、设计。
2.2.2“学导式”教学法多在中学阶段开展研究,在小学阶段系统的研究和实践相当少。本课题的研究,试图填补小学这个学生具有特殊身心发展规律的阶段空白,且将触角涉及能有效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各个学科中。在每一个环节进行之前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乐学的兴趣。依据教材本身提供的内容和情境因素,运用一定的模拟、媒体、手段复现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激起学生情绪、情感、想象活动。
3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3.1研究的预期目标
3.1.1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能力
通过“学导式”教学法的实践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预习的习惯,看书的技能,论辩的能力,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并能够通过家长反馈、学业评价和课堂观察中体现出来。
3.1.2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
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学导式”教学法,就是把教学活动的中心放在学习上,使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引导结合起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地自觉性和积极。
3.1.3提升教师的课堂导入能力
通过教师群体对“学导式”教学法的实践研究,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提升教学技能,落实“轻负高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2研究的内容
3.2.1授人以“渔”的兴趣先导,实践强化策略研究
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只要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了兴趣,这种驱动力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然后再在体育实践中有意进行强化,使这种动力保持终身,使体育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否则,在体育学习中会产生许多“身顺而心违”的现象。我们拟研究:(1)小学低段学生体育课题如何通过兴趣导入;(2)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体育兴趣。
3.2.2授人以“渔”的教师导学策略研究
虽然“学导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渔”的技巧与能力,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否掌握“导”的技巧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能否学会“看”、“说”与“用”,教师要有导的能力。我们拟研究:(1)小学低段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2)基于有效导学的分层评价体系策略;
3.2.3授人以“渔”的学导式教学法管理策略研究
“学导式”教学方法与授人以“渔”的理念需要通过一些制度性的手段加以保证与推广,因此,在进行授人以“渔”的学导式教学法实践中,我们还需要进行教学管理策略的研究。我们拟研究:(1)基于学生学会学习的趣味化的学习常规研究;(2)基于有效导学的教学常规研究;(3)授人以“渔”理念下的体育兴趣项目开发研究;(4)基于有效导学的教学评价制度研究。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学导式教学法是实施这一目标行之有效的手段。实践证明它是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应重视学导式教法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应用。
4课题研究的步骤
4.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4.1.1时间安排:2011年9月~2011年12月
4.1.2成立课题组确立课题。
4.1.3草拟、调研、讨论、确定课题实验方案,并请专家论证。
主要是通过对学校师生的问卷调查获取实验开展的一些相关背景信息,如已有多少教师提倡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以及学习自主学习的情况等,并请专家对现状进行分析,确认实验的必要性和进展。
4.1.4组织课题的开题报告。
4.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4.2.1时间安排:2011年12月~2012年5月。
4.2.2第一步:2011年2月~2011年8月,初步实践、研究实践有利于开展“学导式”教学法的方法与策略,并进行资料的调查、整理、收集,并进行中期论证。
4.2.3第二步:2011年9月~2012年4月,深入实践研究“学导式”教学法在整体有效应用的策略。
4.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4.3.1时间安排:2012年5月~2012年8月。
4.3.2进行资料的整理与收集,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并进行评估验收。
在资料整理方面,主要工作对研究过程的学生数学成绩进行考评、收集数据并通过SPSS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而得出效果是否显著的结论。
5课题组成员与完成课题的条件
5.1课题组成员
顾问:庞辉 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体育学院副院长
组长:郭峰,六十六中学中教高级教师。
组员:陈江中学高级教师。
刘建军中学学二级教师 。
亚力坤中学一级教师。
课题组顾问庞辉 新疆师范大学教授体育学院副院长,主持过多项省部级课题,能给予本课题有效的指导。
课题负责人郭峰六十六中学体育组组长,主持过《国家级“2+1”文体示范区项目研制与开发》,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能胜任本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5.2课题研究的时间保障
课题组成员皆为六十六中学的教师,在正常教学活动之余,学校定期召开课题实施会议,研究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布置下阶段工作,以确保课题顺利实施。课题组顾问庞辉副教授定期参与课题的指导与研究。
5.3课题研究的制度保证
为了确保此项研究以及以后的各项发展项目能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课程审议制度,教学管理条例,校内课程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同时学校已经建立科研活动的各项保障机制和科研成果的激励机制,能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5.4课题研究的物资保证
学校有科研藏书较丰富的教师阅览室,可供教师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学校的数字网络硬件较好,可以方便获取数字化科研图书;同时,学校可借助新疆师范大学大学图书馆的丰富藏书和数字化期刊资源,具备了课题研究的图书资料条件。为了使课题能顺利开展,学校将此课题作为学校整体改革课题,学校确保提供课题研究所必要的经费每年两万元,用于教师学习培训、举办专家讲座、教研专题活动、编写校本教材、添置实验设施等活动。参考文献
[1]《中学课程资源》 2008年05期 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2]《中国学校体育》99年1、4期
[3]《对体育课兴趣培养的认识与思考》蔡建波[3]刘学浩.浅谈"学导式"教学法,成人教育,1983(1)
[4]徐士强. 美国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SPARK项目述评[J]. 上海教育科研,2007,27(4):23-26
一、课题的提出与理论假设
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似乎是矛盾的二大问题:一是老师的抱怨:“这类问题我在课堂上己经讲了N遍了,可还是有的学生不懂;同样的题型稍加改变,就束手无策,真是气死人。”二是学生的困惑:“上课听得明白,也认真作了笔记,但自己做题时还是不会正确分析,找不到突破口,相关的知识点总是想不起来,唉!” 产生这一矛盾的根源在哪里呢?是老师的教学水平问题还是学生的智力有问题,其实不然。我认为主要是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还没有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不愿意或者说没有耐心倾听学生把他们的问题、想法说出来,也就是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导致我们的教与学都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无法创新。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我们老师不但要花功夫研究教学内容,更需要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训练、课后辅导等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去研究如何开展与学生进行交流。
师生有效交流,实质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要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教学实践显示,很多优秀的教师,他们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少不了和学生间的非常融洽的关系,真正做到了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师换位以学生的身份去交流、研究、合作,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能动性和可行性、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基础上认识物质世界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教学生一些具体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观点、理念、价值观等去思考、认识、理解物质世界的习惯和意识,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中,课程是给定的教材,而且都是以学科知识为主,教学也是单向的,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教学场所是封闭的,局限于教室、学校;教学手段大多数情况下就是粉笔加黑板。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应是多元化,课堂是开放的、互动交流的。
教师与学生交流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专业水平、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将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成长走向个性化、成熟化、创新化、社会化。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及研究方法
1、转变思想观念,教学设计上下功夫,突出探究特色,形成交流风格。
(1)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交流途径。
(2)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交流内容。
(3)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交流空间。
2、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有效利用载体,寻找交流契机
教师既作为一方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交流,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交流的调控者。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互动、促进互动。
(1)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促进师生有效交流。
(2)突出化学的实验特色,有效利用载体。
(3)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调整交流。
3、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
(1)耐心倾听的习惯。
(2)善于表达的能力。
(3)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做到“知己知彼”,是建立积极、健康互动的基础。
(二)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内容
1、化学思想的交流
(1)在课堂上善于捕捉学生的言行、表情,关注他们是不是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2)在课外关注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思想变化、参加班级活动情况、交友情况、家庭生活等。
(3)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或者经常以朋友的身份主动找学生交流学习问题,也可以是学习以外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4)在教学中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化学思想和方法,比如,元素化合物的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方法、化学反应中守恒的思想方法、化学实验中假说与论证的思想方法等。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也就是说教师不能成为知识的代表和化身,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识记和试题的解题技巧,忽视分析思考的过程、思想方法的渗透,否则,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盲目的,所学的知识也是零散的、孤立的。
2、化学知识的交流
3、化学问题的交流
4、化学语言的交流
5、化学实践的交流
6、化学课堂中情感的交流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调查摸底研究学生状况
针对教学立体――学生的中考或期末成绩、个性素质、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学习能力等五方面进行了前测、统计,量化分析。
2、研讨课题与集体备课
学校把课题研究工作列为重点,纳入工作计划,教导主任主抓,使课题实施按计划进行。每月召开一次实验工作会,各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在课题实施进程中,“有效交流”课堂教学要做到:
(1)必须是情感化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
(2)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 ,共同探讨。
(3)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内外结合,人人都说,人人都做。
教师认真研讨,达成共识,在集体备课中,研究探讨教学方法,手段,设计学生活动,制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3、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
每学期组织讲课,说课,赛课计15节。课题组成员要求互相听,互相评,每节课都是实验课题的研究课,探索课。评议研究的侧重点是
(1)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
(2)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3)有效交流形式对教学效果促进了没有
(4)科研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进展如何
4、跟踪实验,总结规律
(1)选择典型学生做个案记录,建立学生个案库。
(2)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精彩片段及时记录,作好课堂反思笔记。
(3)积极组织引导研究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抓住灵感,撰写研究活动的经验体会。
(四)、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形式
个别交流、小组交流,课内交流、课外交流,书面交流,口头交流
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出交流的话题,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将理论知识设计成化学实验。
四、工作基础和条件
教育调查是一项有计划、有程序的系统科研工程。调查之前,要作通盘考虑,周密安排。一般调查研究方案应包括: (1)课题题目,力求实(现实性)、小(可行性)、准(科学性)。(2)课题指出,要说明提出的背景、现状、主意等。(3)调查目的。(4)调查对象、范围、指导思想与原则、手段、方法等。对调查的步骤与时间安排则应具体、细致。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则落实到位。(荒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